11/04/2017

淺談生態建築的前景與未來

淺談生態建築的前景與未來

當代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 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與此同時, 人類社會也面臨著一系列重大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嚴重挑戰。人口劇增、資源過度消耗、氣候變異、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在嚴峻的現實面前, 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和評判我們現時正奉為信條的城市發展觀和價值系統。許多有識之士逐漸認識到, 人類本身是自然系統的一部分, 它與其支撐的環境息息相關。
1992 年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大會“里約熱內盧宣言”提出“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即要改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掠奪性的,甚至是破壞性的發展模式, 從傳統的資源型發展模式, 走上良性循環的生態型發展模式,促使經濟與社會、環境協調發展。這種新的發展觀必然導致產生新的建築觀———可持續發展建築觀, 即保護生態、創造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生存環境, 是21 世紀建築的基本任務, 生態建築及其研究和實踐正是為實現這樣的目標而提出的。

何為生態建築?

生態建築亦稱為可持續性建築。是指在建築全壽命週期內(規劃、設計、建造、運營、拆除、再利用),通過高新技術和先進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降低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減小廢棄物的產生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最終實現與自然共生的建築。在方法上,它主張“設計追隨自然”。在技​​術上,它提倡應用可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不污染環境、高效、節能、節水的建築技術。生態建築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環境好而又可持續發展的建築,自身適應生態而又不破壞地方生態的建築。

生態建築設計的基本原則和目標

生態建築設計是將建築這一人工物置於自然環境中時,組成建築與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應充分考慮其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和影響,以及建築與自然環境之間物質能量的交換。在日前資源匱乏的現狀下,特別強調建築在資源利用方面充分體現“5R”原則,即Revalue、Renew、Reuse、Reduce、Recycle

Revalue-意為“再評價”,引申為“再思考”、“再認識”。儘管現代建築開始強調使用功能在建築中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在對建築的實際評價過程中,人們往往會對建築的“藝術”部分給予更多的關注。至於建築對於環境、對於整個地球生態的影響,似乎很少有人過問,這是現代建築的一大誤區。因此,對於新時代的建築師來說,只有更新觀念,以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對建築“再思考”、“再認識”,才能真正認清方向,重新找到準確的設計切入點。

Renew-有“更新”、“改造”之意。這裡主要是指對舊建築的更新、改造、重新利用。拆除舊建築必然會帶來垃圾污染、噪聲污染,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拆除舊建築意味著必須增建新建築。新建築的建造過程,又會產生新的資源和能源的消耗,產生新的廢棄物,還會佔用更多的土地,增加新的環境負擔。由此可見,如果能充分利用現有的質量較好的建築,通過一定程度的改造後加以利用,滿足新的需求,將可以大大減少資源和能量的消耗,有利於環境的保護,值得提倡。

Reuse-原意為“減少”,“降低”,在生態建築中,則有三重含義,即減少對資源的消耗,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減少對人體的不良影響。減少對資源的消耗。例如節能,節約用水,節約原材料等。減少對自然的破壞。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合理利用非再生自然材料和減少廢棄物,這都有助於減少對自然的破壞。減少對人體的傷害。

Reduce-有“重新使用”、“再利用”等含義。在生態建築中,是指重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舊材料,構配件,舊設備,舊家具等,以做到物盡其用,減少消耗,維護生態環境。

Recycle-有“回收利用”、“循環利用”之意。這裡是指根據生態系統中物質不斷循環使用的原理,將建築中的各種資源尤其是稀有資源,緊缺資源或不能自然降解的物質盡可能的加以回收,循環使用,或者通過某種方式加工提煉後進一步使用。實踐證明,物質的循環利用可以節約大量的資源,同時可以大大地減少廢物本身對自然環境的污染。

建築與生態環境的關聯

建築物在建造和運行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和能源,並對環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建築產品成本的2/3屬於材料費,而且消耗了大量的鋼材、木材、水泥、玻璃等資源。同時建築佔據土地資源和自然空間,影響自然水文狀態、空氣質量,並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對環境產生重大負面影響。傳統的建築活動在為人們提供生產和生活用房外,過度消耗了自然資源。建築垃圾、建築灰塵、城市廢熱等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這種傳統建築體系的最大問題是不可持續的體系。生態建築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在改善和提高人居環境的功能質量的同時,對保護環境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為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

如何做好生態建築

.1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設計綠色生態建築時,要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築學的基本原理及現代科技手段,合理安排住宅建築與其它相關因素之間的關係,使住宅和環境等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在設計的宏觀定位中,應考慮建築單體群體、園林綠化對於陽光與陰影的影響,規劃陽光區和陰影區;應最大限度地利用住區地面作為景觀環境用地,甚至可將住宅底層架空,使之用作景觀生態場地;發揮住區周圍環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藉景遠山,或是引水入區,創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區;應注重動物、植物的引進和生物多樣性,創造真正具有良性生態效果的住區環境。

.2充分利用自然資源

生態建築作為新世紀住宅的主旋律,應體現節地、節水、節能、治污。建造綠色生態建築,不僅要盡量減少和高效利用如煤、電、水等不可再生資源,還要盡可能充分利用如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生物能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以及廢棄物轉換為能源如沼氣等的回收利用。隨著新能源逐步普遍推廣利用,特別是再生能源用於住宅建築的降溫、保溫、隔熱、採光、炊事以及其它家居生活管理設施的需要,必然促進人類生存環境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甚至影響住宅建築的形體和空間的變革。

.3營造居住區的自然生態.

目前,國內不少建築是先建樓後造景,在小區內設置大面積的人工環境,如大型的鋪地廣場、硬質的道路地表、枯山死水等。其實這種人為的片面地追求環境景觀的氣勢和新意的做法,是逆自然的,並不利於區內小環境的正常生態循環,反而會增加日後環境的護養管理費用。居住區綠化中,不僅要考慮到美的要素,更要充分考慮居住區裡的主體—— 人的需要,只有了解了這種需要,再從這種需要出發進行設計,進行必要的美的處理,才能達到居民滿意的效果。

面向21世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維護生態平衡,營造綠色生態建築是人類必然選擇。生態建築主張回歸自然、親和自然,實現建築與自然共生。將建築的質量、功能與環保性、人文性相統一,克服了傳統建築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預示了建築的未來趨向。生態建築的產生與發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人類進步的象徵。新的時代需要與之相應的新的建築,而生態建築,正是這種能夠面向未來的建築。



參考文獻
[1] 宋曄皓.歐美生態建築理論發展概述[J].世界建築,
[2]宋海林 胡紹學.關於生態建築的幾點認識和思考(一)[J].建築學報,
[3]吳良鏞.廣義建築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