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2017

建築與自然--從風水到生態建築設計

建築與自然--從風水到生態建築設計

和音樂、繪畫一樣,建築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築的發展史也就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穴居、巢居作為人類建築的原生狀態,從它們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建築如何一步步淡化了對自然的依存,而獨立為個體。但是,建築與自然之間的聯繫並沒有因此被切斷,反而更加緊密了。


人、建築、自然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係。自然並不是可以隨意擺弄的物體,人不僅作為主體不斷改造、征服自然,人包括人的活動也作為客體而受自然的製約,而建築活動是人對自然資源、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人類活動之一。建築的功能是滿足人的生存及生活的各項需要,建築應尊重自然,保持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社會工業化程度的提高

隨著人類不斷增長的需求,建築業已成為消耗自然資源的主要行業之一。據聯合國統計,與建築有關的能源消耗佔全球能耗的50%。其中,建築采暖、降溫和採光能耗佔全球能耗的45%,建築施工的能耗佔5%。人類對自然的過度索取、對自身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體系的破壞,已危及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人、建築、自然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在今天,當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不妨再來看看歷史,回顧古老文化的積澱。中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人能夠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並利用當地的地域特點、氣候特點、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做到“天隨人願,人不違天”,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即“天人合一。在中國傳統的“堪輿",又稱“風水”理論中,認為萬物皆有氣,“氣之來,有水以導之;氣之止,有水以界之;氣之聚,無風以散之”,故“要得水,要藏風;,理想的人居環境歸納為八個字:“負陰抱陽,背山面水”。
今天,我們從建築學科的角度出發,不難發現,滿足這八字的場地確實是一個十分理想的居住環境:陽者,山南水北也,朝陽可以得到充足的日照,背山可以屏擋冬季的寒流,面水可以利用夏季從東南方向吹來的涼風,有利於濕潤空氣並帶走夏季的熱量,靠近水源使得周圍的植被得以保持水土,並調整附近的小氣候,更能方便生活、生產、交通。

隨著人類的快速發展人對於自然影響的能力越來越強

現代人不會像古人一樣敬天畏地,風水也逐漸成為封建迷信的產物。取而代之的是人定勝天,或許是受到了許久的壓抑要突然爆發出來。
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道路初始,沒有過多考慮到對於環境的危害,這種現像在建築上體現得尤為嚴重,抑或是任何國家在此發展階段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上世紀初,國外一些有社會責任心的人士已意識到:人類對生態問題的輕視可能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社會問題。
美國生物學家曾切爾²卡遜(Rachel' Carson)在他的著作《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書中不無擔憂地描寫了人類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後可能出現的可怕前景。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21世紀的今天,環境已經顯現成為我國面臨的最為緊迫和嚴重的問題。從柴靜拍攝的《穹頂之下》,我們看到了霧霾的危害如此之大,但是我們面臨的危害又豈止是霧霾?因此發展生態建築,改善自然環境,刻不容緩。

生態建築這一稱謂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就已存在,意大利建築師保羅²索勒瑞(Paola' Soleri)把生態學(Ecology)和建築學(Architecture)兩詞合併為“A rology",第一次提出'生態建築學”的新理念。大量研究生態、節能建築的機構與小組相繼成立,一個個創造性的作品預示著人類建築生態時代的到來。此外,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地熱等無污染型能源相繼成為建築使用的重要能源。

生態建築在至今國際上尚無統一的概念定義 

目前,建築界普遍認同生態建築應是可持續發展的。 1994年第一屆國際可持續建築會議上,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在有效利用資源和遵守生態原則的基礎上,創造一個健康的建成環境並對其保持負責的維護。

美國出版的《可持續發展設計原則》中,列出了以下幾條: 

(1)重視對設計地段的地方性和地域性的理解,延續地方場所的文化脈絡;
(2)增強適用技術的公眾意識,結合建築功能要求,採取簡單合適的技術;樹立建築材料蘊能量和循環使用的意識,在最大範圍內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材,避免使用高蘊能,破壞環境,產生廢物以及帶有放射性的材料,爭取重新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地熱、風能等可再生能源。
(3)針對當地氣候條件,採取被動式能源策略,盡量利用可再生能源;
(4)完善建築空間使用的靈活性,以減小建築體量,將建設所需的資源降至最少;
(5)減少建造過程中環境的損害,避免破壞環境,浪費資源和建材。

.3 高效清潔
盡量減少廢水、廢氣、固體廢物的排放,並採用各種生態技術實現廢水、廢物的無害化和資源化,使其得到再生使用。

.4 創造健康、舒適的室內環境 
控制室內空氣中各種化學污染物質的含量,使室內有良好的採光、通風,達到一定標準的熱舒適、光舒適和聲舒適。

.5 建築功能靈活、易於維護、智能運行。 
早在上世紀,著名建築師莫什薩夫迪就曾預言:21世紀主要的起居空間位於結構中間,包含兩層。上層的幼兒園設有圖書室和會議區。結構的功能互相靈活交織。

關註生態不僅僅是建築設計者的責任,還需要政府及全社會的共識。自石油危機爆發以來,世界上至少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製定了用於新建築的強制性節能標準。一些歐洲國家通過對建築物理的全系統優化設計,來實現建築的高舒適、低能耗。

這種設計是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採用先進的建築技術和材料,對作用於建築物的聲、光、熱等自然因素進行系統調節,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因素的不利影響,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築采暖和製冷的能耗,最大限度地使室內自然溫度接近於或保持在人體舒適溫度(20- 26°C)的範圍內。這種設計下的建築能提供合適的溫度、濕度,必要的風速,新鮮的空氣,充足的們光線和不受周圍環境的熱、光的輻射與噪聲干擾的不利影響,從而在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適、環保的居住空間的同時,降低建築物的運行能耗。

從大量生態建築的理論和實踐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各類生態設計的要素 :

.1 選址合理、規劃得當 

盡量保護原有的生態系統,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並有效開發、利用場地優勢。

.2 3R原則 

即採取有效節能措施降低資源消耗(reduce),實現資源的高效循環使用( recycle),並儘量使用再生資源( reuse),選取合適的設計方案之後,還要以減少材料的施工以及降低施工難度為目的對工程設計進行優化處理,進而達到對建築工程成本進行有效控制,全面降低建築工程的成本,最大限度擴大企業的經濟效益的目的。

.3 建設工程施工階段工程成本的控制與調整

在工程中標後,根據工程性質、規模和工藝特點,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現有施工能力、技術水平、工藝裝備、可能規範內最大更新等,精心修改和完善標前施工組織設計,選用經濟、合理、較為科學的施工方案,盡可能縮短工期,減少成本支出。技術、質量、安全管理要從技術創新,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使用和質量及安全等一系列舉措來提高科技含量和挖掘潛力,確保成本降低;材料管理要把好原材料質量和價格選購入庫,保管、出庫供應、限額領用、節約退庫等一系列環節上製訂詳細規章來有效控制。

.4 加強質量控制,保證成本

 為了保證施工質量,經常會預算一些額外成本,比如出現故障時候的成本、預防成本和鑑定成本。如果施工不合格,就必須返工,不僅消耗時間,而且花費大量成本,返工是每個施工單位不願意見到的事情,因此,在追求降低成本的同時,必須保證施工質量,質量第一,才能成本最低,把握質

新建築必然是人本主義的。這裡的人本主義,不僅是指為當代人創造舒適的、健康的建築,還指有益於未來人的發展。這不是一種形式的表現、歷史的繼承或技術的炫耀,而是尊重自然、遵照人性、對人類發展負責的建築,涵蓋於生態設計的理念之中。開發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及有效用能、與自然相和諧以及可持續發展將是本世紀建築被關注之焦點。

綠色生態建築的興起是建築業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步建築師應牢記“人類不可能創造一個生態系統',只可以“設計生態系統的環境和整個系統”。保護生態、回歸自然的綠色生態建築將為建築師提供一片嶄新的天地。
  

.5 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和製約機制

施工項目管理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機制和製約機制。承接項目之前,可採取風險預測技術,利用價值工程,分析工程的功能要求,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提出各種施工方案,並從技術和經濟上進行對比評價。無論在工程進展到何種程度,管理及施工人員均應根據事前的目標成本,做好事中成本核算。

建築企業的經濟效益與成本管理控制有著密切的關係,建築成本管理是一個全過程的,為了確保企業獲得最大程度的經濟效益,那麼就要實施系統的、全過程的控制,確保施工質量的同時,降低工程造價,對建築企業長久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應不斷的完善成本控制相關的體系,提升成本管理控制的水平,促進建築行業不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蘭鵬舉. 建築設計中生態建築理論的應用[J]. 建材發展導向, 2013, (8):13-14.
[2]張亞輝. 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生態建築設計[J]. 中國科技博覽, 2014, (13):186.
[3]李素艷. 淺談綠色建築與智能建築[J]. 建築與預算, 2012, (6):25-26.